脑机接口已在某些特定领域取得初步临床成果,但距离广泛的临床应用还有一定距离。部分简单功能的应用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而全面、成熟的临床应用则可能需要5到10年甚至更久,具体取决于技术突破、伦理规范等问题的解决速度。相关分析如下:近期有望实现的应用:对于一些简单的、特定场景的应用,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实现。例如无创脑机接口用于失能康复训练,国内已有上万案例,有研究表明其可使康复时间缩短1/3,效果提升1/3。此外,有创脑机接口方面,“北脑一号”已完成3例人体植入手术,若其后续注册临床试验顺利,按照计划,有望在2029年左右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届时可正式用于相关临床治疗。中期可能拓展的应用:未来5-10年,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精神疾病治疗等领域有望取得更显著的进展。例如帮助瘫痪患者恢复更多运动功能,从简单的抓握、喝水等动作,向更复杂的行走等动作拓展,也可能在一些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作用。长期全面应用的挑战: 技术层面: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面临脑电信号采集和解码精度问题,易受大脑复杂神经活动干扰。侵入式脑机接口虽能获得高分辨率信号,但存在生物相容性和长期稳定性难题,电极作为异物植入人脑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信号衰减或设备失效,且设备的电器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也需保障。同时,脑机接口系统的工程化集成也有待突破,目前国内一些电极虽能做到多通道,但集成到脑机系统后,体积和功耗较大,难以植入人体。 人才层面:脑机接口涉及神经科学、材料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仅天津大学开设了脑机接口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不足,预计到2030年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超20万人,人才缺口较大。 成本层面:脑机接口临床成本高昂,每例约为30万元至50万元,包括设备制造、手术植入、调试、术后护理等费用,尽管湖北省已出台脑机接口价格,但当前收费标准只涉及设备植入、取出的服务费,若要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降低整体成本仍是关键。 伦理和法律层面:脑机接口涉及个人隐私、自主性、意识控制等复杂伦理问题,目前虽有相关伦理指引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但尚未出台具体法律文件和细则,对脑电数据归属权及使用边界等关键技术也未形成统一规范,伦理监管框架亟待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