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气候中心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会商结果,今年6-9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预计偏高,从气象条件上看,更容易形成臭氧污染。相关情况如下:臭氧污染形成机制:对流层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气体,主要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向大气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光照充分、高温、低湿的气象条件有助于对流层臭氧的产生,因此臭氧污染多发于晴朗少云的春末及夏秋季。今年臭氧污染形势特点:今年我国臭氧污染上升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近三年趋于平稳,但仍呈现出一些特点。一是污染出现早,3月26日,全国即有80个城市出现臭氧超标,较常年平均开始时间提前1个月。二是污染范围大,5月26日-30日首次出现连续5天单日臭氧超标城市数量“破百”,臭氧污染区域性特征更加突出。三是污染程度“北轻南重”,南方地区气温同比偏高、降水偏少,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再加上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仍处高位。应对措施:为有效应对臭氧污染,生态环境部将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光化学监测网络建设,加强预测预报;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问题排查整治,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超标排放和弄虚作假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