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髹饰艺术史》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北所著,该书以45万字的篇幅,配以丰富的注释和彩图线描图,全面展现了中国漆器髹饰工艺艺术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可谓“补阙艺苑,贯古通今”。具体如下:填补学术空白:在中国手工创造史上,髹饰技艺历史悠久,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学术成果较少。古代关于漆器髹饰工艺的专门著作仅有明代《髹饰录》一部,近现代以来,贯通古今、从工艺和艺术角度梳理漆器髹饰工艺完整历史进程的通史性著作一直匮乏。《中国髹饰艺术史》的问世,填补了该领域通史性著述的空白,对于全面认知中华手工技艺的丰富多彩、建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容系统全面:该书开篇概括了中国史前新石器时期对天然漆的发现与使用,接着依次叙述了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髹饰的发展特点,还涵盖了近代髹饰的“吐故纳新”及现当代漆艺的“大破大立”,构建了一部纵贯史前至当下的中国髹饰艺术通史。同时,书中注重对典型器物的介绍,如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并分析工艺产生和流行的社会原因,还总结了中国髹饰艺术的整体特征,使读者能全面了解髹饰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研究视角广阔:作者将髹饰艺术放在工艺美术乃至整个艺术学的大视野下进行观照,体现了“兼通”意识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她努力建构起完整且有内在逻辑的时代艺术特征,不仅探讨了中国髹饰艺术的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情况,还介绍了国外髹饰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展现了中外髹饰艺术相互借鉴的景象,使该书不仅具有工艺门类艺术史的意义,还具有艺术学整体的意义。资料丰富详实:作者长北素有“漆痴”之称,她走遍全国各漆器产地,考察各地博物馆、工坊,走访漆艺家,还前往多个国家进行田野调查。书中汇入1050幅插图,很少收入复制品图片与残件图片,选取的都是具有时代特征、不同工艺和品种的漆器代表作,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又以多重证据互印真伪,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学术性。写作形式考究:全书45万字,配有1074条注释,详细标注了资料来源,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同时,该书印刷考究,图文并茂,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漆器的绚丽多彩,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直观感受到髹饰艺术的魅力,为热爱艺术、追求文化深度的读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