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委编办事业机构编制处处长陈美霞等人撰文介绍了浙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配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其中提到浙江常态化开展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跨学段动态调整。以下是相关情况的介绍:调整背景:浙江作为人口流入大省,人口变化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需求影响较大,同时编制具有刚性约束,且要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等因素。为确保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总体上保持合理水平,浙江开展了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跨学段动态调整工作。具体措施: 建立编制周转池:2021-2023年,全省各设区市通过跨县域周转调剂等方式,统筹4.4万余名编制用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和“民转公”等工作。2023年,省本级投放事业编制1800名,建立省级帮扶工作编制池。2024年,安排4000名周转事业编制,实施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专项保障计划,对外来人口多、编制紧张、难以内部调剂的设区市给予支持。 加强编制挖潜创新:鼓励通过改革收回编制、盘活沉淀低效空编、调剂编制使用权等方式,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所需。同时,鼓励各地引导教师到龄退休后加入银龄教师队伍继续发挥余热,有效充实师资力量。 实行“双控”政策:以国家标准上浮8%为上限,浙江省委编办对超出的设区市本级和县(市、区)实行事业编制和中小学教职工在编人员“双控”,超出的编制数在待分配编制中相应冻结,教职工在编人员实行“多出少进”,3-5年内控制到合理规模。各地实践: 宁波:创新构建市域统筹调剂、动态评估调整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体系,2024年已累计统筹调剂全大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000余名。同时,根据学生数变化情况,及时对辖区内各县(市、区)出具预测预警报告,提出规模控制要求,并对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用编进行审核备案。 舟山:实行中小学教师编制“市管县用”改革,将超标准部分按年度10%-20%的比例统筹纳入全市“周转池”,作为市域定向调控的总盘子统筹使用。截至目前,舟山已累计周转使用编制152个,力争用6年左右时间逐步解决义务教育教师超标准配置编制和人员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