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为“线”,“串起”大中小思政课堂》
背景与意义
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需求
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运河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京杭大运河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沿线的城市如杭州、扬州、苏州等都有着独特的运河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强调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运河作为一个贯穿地域广泛、涉及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可以成为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衔接的“纽带”。
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讲述运河上的有趣故事、参观运河边的博物馆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运河文化的兴趣;中学阶段则可以深入探讨运河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大学阶段能够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分析运河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文化交流意义等。
运河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堂的内容与方式
小学思政课堂
内容
以故事和直观体验为主。例如,讲述运河上纤夫拉纤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运河修建和运营过程中的艰辛劳动。可以介绍运河边的小动物、植物等生态元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方式
组织实地参观运河边的文化公园或者小型运河博物馆。教师可以结合图片、简单的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运河。
中学思政课堂
内容
深入挖掘运河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在历史课融入思政教育时,探讨运河在古代中国南北方经济交流、促进商业繁荣方面的作用,以及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衰与运河的关系。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以运河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为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方式
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例如,分组研究运河某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制作手抄报或者进行课堂汇报。还可以组织辩论会,如“运河航运的利与弊”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大学思政课堂
内容
从文化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观视角分析运河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探讨运河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如海上丝绸之路与运河的联系,运河文化如何传播到国外以及国外文化如何通过运河传入中国等。还可以研究运河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如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方式
进行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鼓励大学生参与运河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对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调查。组织学生参与运河文化保护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运河文化的价值,并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实施的保障措施
师资队伍建设
对大中小思政课教师进行运河文化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运河文化的内涵、历史、现状等,以便更好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建立大中小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分享运河文化教学经验。例如,定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教学研讨活动,小学教师可以向中学和大学教师学习深度挖掘运河文化教育意义的方法,大学教师也可以借鉴小学和中学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
编写专门的运河文化融入思政课教材或教学指南。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如小学教材可以以绘本形式呈现运河文化故事,中学教材增加运河文化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合的内容,大学教材则侧重于运河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制作运河文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建立运河文化线上教学资源库等。例如,拍摄运河沿线的文化纪录片,制作运河文化知识的微视频,供学生在线学习。
协同合作机制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教育机制。学校与家庭合作,鼓励家长带孩子参观运河文化景点,参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家庭活动。学校与社会机构如运河博物馆、文化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课外运河文化讲座、实践活动等。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由于运河跨越多个地区,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联合开展运河文化的交流活动,如运河文化知识竞赛、运河文化艺术作品联展等,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思政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运河为“线”串起大中小思政课堂,能够构建一个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连贯性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