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农业伪科普无所遁形,需要相关部门、网络平台、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审核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的辨别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监管与打击力度 相关部门严格治理:相关部门要深化网络平台的乱象治理,从严从快加大对农业伪科普的监管、打击和曝光力度。对于传播伪科普内容、推销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提高违法成本。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农业伪科普相关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填补法律空白,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增强执法的震慑力。 建立协同机制: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农业、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压实网络平台责任 严格资质审核:平台要对入驻的“农技专家”等账号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核实其教育经历、从业资历等信息,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强内容审核:提高内容审核的专业化水平,运用AI技术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业科普内容的监测,及时发现并下架虚假、夸大的农技和农资信息。 优化算法推荐:避免“越红越推”的不合理算法逻辑,完善算法推荐规则,为正规的农技科普内容提供更多的流量支持,让真专家的声音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用户对发现的农业伪科普内容进行举报,并及时对举报内容进行处理,对违规账号采取禁言、封号等措施。丰富农技服务供给 加强农技人才培养: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正规农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技人才,充实基层农技服务队伍。 推动专家线上服务:鼓励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以及县、乡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开设短视频账号等,通过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建立沟通渠道:统筹整合资源,建立农民与正规农技人员的沟通渠道,如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培训等方式,让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取科学的农技知识和服务。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开展培训活动:各地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农民培训活动,普及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农资辨别方法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甄别能力。 利用多种形式科普:借助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如制作科普短视频、举办线上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广泛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让农民能够轻松获取正确的信息。 强化农村基层科普: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协助当地政府,发挥农村科普组织、学校等的作用,围绕科学生产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