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5年11月新闻发布会要点解析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层多功能厅内,10月31日上午10点30分,一场关于天气气候特征的权威发布在此举行。 
 
发布会于2025年10月31日(周五)10:30-11:30举行。由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宣传处处长康为主持。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和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作为出席专家,对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发布了11月气候趋势预测及相应的气象服务提示。 
 
01 发布会背景 
中国气象局的月度新闻发布会是权威气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气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众通报过去一个月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评估。 
 
同时,发布会也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趋势做出预测,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提示。 
 
2025年11月的新闻发布会沿袭了这一传统,在10月的最后一天召开,为即将到来的11月提供气候指导。 
 
与以往相比,这次发布会的内容聚焦于季节性转换期的气候特征,从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气候趋势备受关注。 
 
02 发布内容 
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气象信息体系。 
 
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是发布会的基础性内容。 
 
专家团队对刚刚过去的10月份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气温异常情况、降水分布特征以及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评估。 
 
这些回顾性分析为公众理解当前气候状况提供了背景,也为气象部门的预测能力提供了验证依据。 
 
11月气候趋势预测是发布会的核心内容。 
 
国家气候中心基于当前气候系统和数值模式结果,对未来一个月的气温、降水和主要天气过程进行了预测。 
 
这部分内容对于政府部门部署生产活动、各行各业安排工作计划以及公众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象服务提示则是发布会的应用延伸。 
 
针对11月的气候趋势预测,气象部门提出了专业性的服务建议,包括农业生产建议、健康生活提示、交通运输保障等各个方面。 
 
这些提示将专业的气候预测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导,体现了气象服务的最终价值。 
 
03 中国气象局近期重要动态 
本次新闻发布会虽然聚焦于月度气候预测,但结合中国气象局近期的其他活动,可以看出该机构在多个领域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气象卫星合作方面,11月9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航天局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风云气象卫星的规划立项、后续规划论证、重点方向预先研究等领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这一合作将显著提升我国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 
 
学术交流活动方面,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定于2025年11月上旬在北京召开2025年度学术年会。 
 
这次年会将围绕“东亚气候多尺度变异的机理和可预测性”、“全球气候系统和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发展与应用”等主题展开交流。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从9月份的新闻发布会可以看出,中国气象局正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气预报领域的应用。 
 
在当时的发布会上,气象局介绍了推进气象行业资源共享的成效,并发布了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示范计划相关进展。 
 
04 从月度发布会看气象服务演进 
纵观中国气象局2025年已召开的多次月度新闻发布会,可以看出气象预测与服务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发布内容日益丰富。从简单的天气气候特征描述,发展到如今包括气象行业资源共享、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等多元化内容。 
 
预测精度不断提高。随着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和观测资料的丰富,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逐年提升。 
 
服务领域持续拓展。气象服务已经从传统的防灾减灾拓展到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如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气象康养资源调查等。 
 
回想发布会现场,记者们记录着关键信息:10月天气已经定格成历史,而11月的气候预测正转化为各行各业的行动指南。 
 
从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传出的这些信息,将逐步传递给各级决策者和普通公众,影响着从农业生产到出行计划的众多决策。 
 
气象服务的价值,正是在这种从预测到行动的转化中得以真正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