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投产,打造煤电转型新范式
两台百万千瓦机组集成创新“六个首次”,设计供电煤耗低至256.86克/千瓦时,为我国煤电行业转型升级树立新标杆。
近期,随着4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圆满竣工投产。这一项目是国内首个契合新一代煤电指标体系的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建投产项目。
该项目创新集成了“六个首次”,为我国煤电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
01 项目概况:高效清洁的能源保障
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是江苏省“十四五”先立后改首批重点项目。
项目建设了两台100万千瓦级新型宽负荷超高效快调节二次再热煤电机组。
3号机组已于2025年7月15日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随着4号机组近期顺利投运,标志着二期扩建项目全面竣工。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国能常州电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26万千瓦,对常州电网的支持率将提高到27%。
02 技术创新:六大突破引领行业变革
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实现了 “六个首次” 的技术突破,展示了中国煤电技术的最新进展。
全国产核电控制系统的首次应用
项目首次在百万机组集成应用全国产核电分布式控制系统(iDCS),实现了芯片100%国产化、软件100%国产化。
这一系统支持不少于35种智能计算、65种数据分析方法和20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搭建了主动防御、边界防护、集中监管的全方位安全架构。
高效供热与燃料技术
首次使用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首创主蒸汽抽汽与汽电双驱协同调控机制。
这项技术解决了低负荷欠温重大难题,在超低负荷工况下提升主再气温各超过50℃,仅此一项就可节煤6.0克/千瓦时以上。
首次集成“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将原来以小时计的切换煤种时间缩短至分钟级,以分钟计的制粉时间缩短至秒级供粉。
这有效破解了燃料供给与负荷需求动态匹配难题。
智能化与废热回收
机组首次实现百万机组全工况自适应启停,通过完善自动启停系统与主控系统的全程控制接口,在减少人工操作的前提下,提高了机组状态切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次运用“耦合热泵回收闭冷水废热”技术,逐级回收烟气余热及引风机温升,实现了闭冷水废热的高效回收利用,降低了机组供电煤耗。
健康评估与预测维护
首次使用机组全生命周期实时健康评估技术,融合数字孿生与工業互聯網技術,构建故障预警-诊断-健康评估一体化智能平台。
这套系统可提前识别超过90%的潜在故障,极大提升了设备可靠性。
03 性能指标:重新定义煤电标准
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在关键性能指标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设计供电煤耗低至256.86克/千瓦时,具备优异的宽负荷适应能力和清洁燃烧特性。
在环保排放方面,项目构建了全链条污染物防控体系,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显著低于国家标准,并通过脱硫废水耦合处理技术实现全厂污水零排放。
机组还部署了自启停系统,实现15%—100%负荷区间“无人干预自动巡航”,日常操作量减少90%,大幅降低操作风险。
04 城市共生:从发电厂到能源枢纽
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并未止步于传统火电,其创新之处还体现在与城市循环共生的综合能源模式上。
该项目配套建设了供热、污泥耦合掺烧、飞灰分选、中水回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应用等项目,推动火电厂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我们早已不是单纯的发电企业,更像城市的‘能源枢纽’。”国能常州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左克祥表示,这种综合能源发展模式,让电厂深度参与到城市代谢过程中。
国能常州电厂每年能消化15万吨污泥、循环利用800万吨LNG冷却水,为常州节省320万立方米天然气。
如今已经形成 “电、热、冷、汽、气、水、灰、渣、石膏”多联供的综合能源供应服务体系,为地方园区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能源供应支撑。
05 社会效益:能源保障与环境友好并重
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的投产,对区域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该公司年发电量将达到160亿千瓦时,约占常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四分之一。
凭借出色的经济性,年均同比可节约标煤约1.5万吨,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约4万吨。
项目投产后,将有效缓解江苏省电力保供压力,增强苏南电网系统调峰能力,为当地电力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标志着我国煤电行业向高效、清洁、低碳、智能转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它不再是单纯的发电企业,而更像城市的“能源枢纽”,每年能消化15万吨污泥、循环利用800万吨LNG冷却水,为常州节省320万立方米天然气。
这一项目为我国煤电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正以更清洁、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