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 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拿AI整蛊、侵权、擦边?都是在玩火!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前天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拿AI整蛊、侵权、擦边?都是在玩火!
AI一键“脱衣”、伪造“流浪汉闯入家门”,这些看似滑稽的整蛊背后,是受害者被迫承受的心理创伤和法律底线被践踏的事实。

“家里进了一个陌生流浪汉!”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区分局东港派出所接到这样一个紧急报警电话。值班民警火速赶到现场后,却只看到一脸茫然的女主人高女士。

这竟是一场由AI整蛊引发的乌龙——高女士用AI工具生成“流浪汉坐在餐桌旁”的图片,发给值班的丈夫测试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直接报警。

类似的AI恶搞事件正频频上演。有人用AI“一键脱衣”伪造他人不雅照,有人将熟人照片处理成衣着暴露的动漫形象,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传播AI生成的畸形、恐怖图片。

一、当整蛊越过法律边界
北京互联网法院最近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未经原告同意,使用AI软件将原告微信头像生成衣着暴露、身体畸形的动漫图片,并发到摄影交流微信群中。法院判决被告行为构成对原告肖像权、名誉权的侵害,要求其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律专家指出,即使是点对点的私信行为,如果发送令人心理屈辱的AI生成图片,也可能构成对一般人格权的侵害。

在上述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案例中,法官指出,被告将原告头像生成“腿部为木头状、有三只手臂”的畸形图片并私信发送,势必会造成原告心理屈辱,侵害了其人格尊严。

二、虚假警情与公共资源的浪费
安徽一名女子的“AI流浪汉”闹剧,不仅引发了丈夫的恐慌,更导致了警察的徒劳出动。这种因AI整蛊引发的虚假报警事件,并非个例。

警方对此明确表示,此类利用AI技术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谣言的行为,如果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当事人会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处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法律角度看,并不是只有本人打电话才算报假警。明知家人可能会误判报警,还故意制作AI图片、视频,属于“间接故意”,可能算共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谎报警情者将面临5天至10天拘留的处罚,同时需缴纳500元罚款。

三、AI侵权的认定标准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AI恶搞案”中,法院认为,即使被诉侵权图片与原告原照片存在风格差异,但只要在脸型、姿势、造型等方面有高度对应关系,使特定群体能够识别出对应的主体,就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

而针对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法院考察的焦点在于:是否具有侮辱性质,是否会导致他人对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

将穿着得体的照片处理成胸部暴露的图片,并在人数较多的群内传播,引发对受害人的低俗化讨论,就被认定为构成名誉权侵害。

四、平台责任与监管动向
面对AI技术滥用风险,中央网信办于202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第二阶段则聚焦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色情低俗内容等突出问题。

网信办重点整治的违规行为包括:提供“一键脱衣”等违背法律、伦理的功能;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克隆、编辑他人声音、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以及未落实内容标识要求等。

五、全球监管与版权争议
AI技术滥用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在美国,超过30个州已颁布了针对深度伪造技术的法律。

2025年5月,特朗普签署了两党支持的《删除法案》,将“明知发布”或威胁发布未经同意的亲密影像(包括AI生成的深度伪造内容)定为非法。

在版权领域,Meta、OpenAI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因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训练AI模型而陷入诉讼漩涡。

德国甚至出现了“AI幻觉第一案”,汉堡地方法院对马斯克旗下的AI聊天机器人Grok发出了临时禁令,要求其停止发布关于Campact e.V.协会资金来源的不实陈述。

这一案件引发了业内对AI平台法律角色和责任边界的热议——AI需要为自己“说”出的每句话负责吗?

六、结语
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门槛的降低,利用AI进行整蛊、侵权和“擦边”的行为可能越来越多。但法律界限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后退,相反,法律正在积极应对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从肖像权、名誉权到人格尊严,从民事赔偿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AI技术的滥用者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正如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刘承祖所言,行为人使用AI软件恶搞他人肖像,属于对他人人格权的侵害,已超出人工智能技术合理使用范畴,违背法律底线。

技术在进步,但尊重他人权益和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从未改变。在AI时代,我们更需要明确:技术应当用于造福人类,而非成为伤害他人、践踏法律底线的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QQ|标签|爬虫xml|爬虫txt|新闻魔笔科技XinWen.MoBi - 海量语音新闻!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10-27 07:51 , Processed in 0.3734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